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2:30 点击次数:130
创作并非易事,作者每日都在辛勤撰写稿件,仅仅是为了维持生计。期望各位观众朋友们能够多多体谅,文中设置了5秒广告用于解锁,观看5秒后就能免费通读全文啦,多谢各位观众朋友的理解与支持~~~
引言
1944 年的衡阳,正值炎热的夏天。战火肆意蔓延,硝烟与炮火无情地笼罩着整座城市。彼时的衡阳,宛如历史的大舞台——一场看似必败无疑的战斗,却铸就了一个直至今日仍让人满怀敬意的传奇。
这座陷入围困的城市,绝非仅是一处战略关键之地,它背负着无数人的存亡兴衰,肩负着整个国家的抗争和期望。在这艰难处境之中,有一个名字必定会被永远铭刻于历史长河,此人便是方先觉。
方先觉的坚守决心
衡阳,位于湖南省境内,是贯通南北的关键要道。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,日本的战争需求不断攀升,特别是对中国在战略层面愈发重视。
1944 年,日本的高层拟定了“1 号作战计划”,其目的在于打通一条自日本本土起始,途经朝鲜,最终抵达中国的陆路主要通道。为达成这一目标,当年 5 月,日军攻克了长沙,随后,将目光锁定在了衡阳,打算一举攻占这座极具战略意义的城市 。
日军兵力极为庞大,数量约达11万之多,远远超出了方先觉所率领的第十军。彼时,方先觉麾下的第十军仅有1.7万人,并且装备短缺,补给线路几乎中断。
彼时,蒋介石向方先觉下达“在衡阳坚守7天”的要求,期望借此争取到足够时间,为前来救援的部队创造有利时机。不得不说,蒋介石发出的这一指令满是危急之感,他十分清楚这场战役对于整体局势至关重要,衡阳的存亡,极有可能左右整个战争局势的发展方向 。
然而,在如此严峻的局势面前,方先觉并未选择退缩。依靠着超凡的胆识与笃定的意志,他毅然决定坚守。他深知,自己麾下这1.7万兵力,虽说显得极为渺小,可一旦放弃,衡阳便会彻底丧失抵抗的机会,而这无疑将引发更为惨重的灾祸。
为求全力以赴,方先觉不仅下达指令强化防御工事,还带领部队捣毁了湘江大桥,击沉了日军用于渡江的船只。即便清楚前方马上会面临一场艰苦战斗,可他仍旧毫不犹豫地做好了奋战到底的准备。
衡阳保卫战于日军的首轮攻击之际打响。1944年6月22日,日军的先头部队最终抵达衡阳,其迅速完成集结,兵分两路朝着衡阳发动了凌厉的全面进攻。
为快速冲破防线,日军投入众多火力,既有炮火的猛烈袭击,也有空中的狂轰滥炸,甚至动用了化学武器。面对这般强劲的进攻态势,方先觉率领不到1.7万的士兵,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激战 。
方先觉清楚地知晓敌军攻势极为凶猛,然而他并未使麾下士兵陷入绝望境地。他灵活且巧妙地指挥部队,合理借助地形以及城市防御设施,依靠分散防守、灵活反击等策略来延缓敌军的进攻步伐 。
日军发动的两次全面进攻均未能迅速实现突破,反倒屡屡被方先觉带领的军队打得连连溃退。特别是在7月11日的战事里,方先觉带领军队成功对日军120联队实施伏击,依靠手榴弹炸死众多敌军,给予日军的士气以沉重打击 。
日军高层为此深感震惊,指挥官横山勇甚至不得不召开紧急会议,要求全体将官尽快结束战斗,要是无法在短期内攻克衡阳,所有将官甘愿“玉碎”。由此可见,方先觉率领的第十军在此次战斗中的英勇表现,让日军高层陷入了极为窘迫的境地 。
援军无望与孤军坚持
随着战事的持续推进,方先觉所率部队遭遇的艰难处境愈发严重。城中的弹药、粮草以及药品渐渐消耗殆尽,战士们不但要抵御敌人凶猛的进攻,还得承受极度的饥饿与疲惫。在这般艰难状况下,方先觉始终未曾萌生放弃之意,他不但指挥士兵牢牢坚守阵地,还亲自上阵为战士们加油打气,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战斗意志。
然而,援军却久久没有踪影。蒋介石最初打算调遣援军前往增援,可因情报被泄露,日军顺利截住了援军,致使第79军军长王甲本不幸牺牲。在这一时刻,方先觉所率部队已持续作战将近四十天,战士们身心皆已疲惫不堪,没有充足的战斗力再去抵御日军的攻势。
尽管援军难以按时抵达,然而方先觉并未使战斗意志萎靡。他十分明白,自身的坚守并非只为自己而战,更是在为整个国家赢得时间,为日后的胜利奠定基础 。
在意识到援军毫无指望的情况下,方先觉最终做出了一个令人心痛的决定。他召集了军事会议,就能否通过突围来保留部分部队的实力展开讨论。然而,突围计划并未得到支持,方先觉为了国家利益以及士兵的荣誉,决定拼死坚守。
8月7日,历经将近50天的激烈苦战,方先觉所率部队终因日军的强大攻势,无奈撤离衡阳。尽管衡阳城失陷,可方先觉及其部队凭借顽强坚韧的精神与毫不退缩的战斗意志,给予日军沉重一击 。
经统计,在此次战斗里,日军伤亡人数多达8万,其中阵亡2万人,受伤6万人。而方先觉所率部队,在这场战斗中近乎全军覆灭,仅有少量人员得以幸存 。
城池失守后,方先觉处于极度绝望之中,一度萌生出自尽的想法。实际上,他写下了广为人知的“最后一电”,将当时的战况向蒋介石进行汇报,还表明愿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。
然而,下属并未对方先觉的自杀行为坐视不管,而是全力加以阻拦。在确认城内尚有7000多名伤员以及2000名侥幸存活的士兵后,方先觉最终下定决心选择投降。这一抉择尽管让他内心痛苦万分,却也充分体现出他对士兵生命的深切关爱。
当日军获悉方先觉投降后,欣喜若狂,马上将此消息进行宣扬,企图借舆论之势损毁方先觉的声誉。但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并未因这一情况对方先觉加以指责,相反在事后对方先觉的英勇表现给予了极高赞誉 。
蒋介石于日记里记述:“与之碰面,非但悲喜交加,更生出一种仿若隔世后再度相逢的感触。”由此能够看出,方先觉的坚守不但获得了国民政府的认可,而且在全军范围内树立起了不屈不挠、英勇无畏的典范 。
结语
方先觉展现出英勇之举,尽管没能让战斗赢得胜利,却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日精神的关键象征。衡阳保卫战结束后,方先觉被军统特工成功营救,还得到了蒋介石亲自接见与褒扬。这场战斗充满悲壮色彩,尽管最终城市沦陷,可它为中国军队带来的荣耀难以磨灭,影响亦是极为深远 。
衡阳保卫战,是一场看似从一开始就难有胜算的战斗,然而它却彰显出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抗战精神。于这场战斗里,方先觉及其率领的部队,以热血与生命,生动地展现了何为忠诚与勇敢,何为“即便战败亦荣耀加身” 。
参考资料:
#深度好文计划#